塔门

  从黄石码头搭船到塔门,一到两个小时才一班,而且下午六点就收了,因此在岛上走得很匆忙。塔门隶属大埔区,与长洲、南丫岛相比更为原始,少了很多游客。同样有渔村、食肆和卖鱼干的摊档,也有环岛一周的山径,不过山上有很多坟墓,有时要从中穿过。最美是叠石景区,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鹏湾,一边是平整的山地,犹如山上草原,彩砖路铺就。山下海边就是两块叠在一起的巨石,侧面看上去象个胡须飘逸的老人头。

维园中秋

  走回维多利亚公园,彩灯游园会正在进行中。几个硬地足球场大派用场,摆上各式彩灯,又搭起舞台,有劲歌热舞,又有灯迷游戏,更有十几个看手相的一字排开,几十人排着队呢。公园的草地是蜡烛区,人们席地而坐,或吃或玩,点灯笼,将萤光棒连接起来划地为牢,一片喧嚣。可怜头上的一轮满月,被烟霞朦胧着,有谁会多看它一眼呢。
  原来维园的中秋与月无关。

大坑舞火龙

  晚上八点,铜锣湾大坑的舞火龙就要开始了。早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了,人们还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。只好隔着马路远远观望。翘首盼望了很久,还是只听到锣鼓声,见到几面旗帜摇来摇去。突然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声,一支支拿着相机手机的手齐齐举起来,火龙出现了。有龙头龙尾,龙身还很长,无数支香插满全身,星火点点,烟气弥漫。另有两粒龙珠,插得跟刺猬一般,有人谓之“火龙果”。为了看得更清楚,小孩坐在大人肩上,大人攀爬上能爬的物体,还好没发生拥挤。火龙迤逦,进入了周围的街道,有的地方人少,可以近距离接触,还有不少人跟跑。

青衣

  今天是中秋正日,一众明星也出来搞活动。陈豪来到了青衣长发商场,穿蓝色牛仔裤戴白色窄领带,又表演杂技又与观众联欢,整个过程笑面盈盈,有问必答,相当讨好。看了报纸才知原来有几万元入袋呢。商场三层围满了观看的人,其中公公婆婆还真不少,一站两个钟,体力很好。出来沿走廊一直到海边,看地图这里叫蓝巴勒海峡,与西边的马湾海峡夹住青衣岛,这边看不到青马大桥,看到的是对面荃湾一栋栋紧密排列的白色高楼。

端芬

  本来飞沙滩面向东方,是看日出的好地方,可惜昨晚电闪雷鸣,又一觉到九点才起来,自然什么也没看到了。出来景区,本来可以到沙堤渔港,听说是广东四大渔港之一呢,又面西,适合看日落的,可惜公交不便,每小时才一班车,只好下次再去了。
  从山咀港出来向台山方向,沿途经过端芬镇。无意中从镇上穿过,才发现是一个蛮大的古镇。最有特色是骑楼,二三层高,底层是铺面,上面是有柱子的阳台,有的还有圆形的顶。骑楼在街道边排成一排,多数表面涂料已剥落发黑,墙缝间生出花草来。镇上的风水应该很好,因为有两个水塘和一条小河,水塘间有高大的榕树,村民三三两两坐在树下打麻将或聊天呢。河边民宅一排一排整整齐齐,是两层高的青砖房,四四方方很结实的样子,都没有装空调,想来应该冬暖夏凉吧。

上川岛

  上川岛和下川岛的格局一样,到了三堤港口后转中巴到飞沙滩景区。门票价钱一样,里面也是几条街道的小镇,后面是海滩。飞沙滩的海岸线更平直更长,沙很细,不过水不太清。尽头同样是一个公园,山上有庙。可能因为是闲日,又少了台湾老兵的到访,景区内生意十分清淡。各酒店的员工不是待在酒店里,而是走出来周围“扑”客。一进景区大门,就有人热情地指示海滩的方向,并希望你能从他们的酒店穿过去,只为有机会介绍房间。于是挑了一间最近海滩又有阳台的酒店,也不过是九十元一晚,而且貌似没有其他人入住,静悄悄的,晚上都不知会不会闹鬼。那些看不见海的酒店很多都关门歇业了。
  照例游完水,吃饭。二十五元一斤的花蟹多膏肉实,原只蒸熟了一点点掰来吃,不需要任何调料,自有淡淡咸味,够鲜甜。天黑后,卖咸鱼贝壳的小贩出洞了,推着小车到处走,可惜看的多买的少。海滩旁亮起了路灯,也有人放烟花,大海一片黑色,只隐隐见到浪头象一条长长的白线,一步步推上岸来。

下川岛

  去下川岛的船整点从台山山咀港开出,是可载一百余人的快艇,有空调、电视,还有艇姐,半个小时后到达下川独湾港。然后坐中巴,翻越一些小山,经二十分钟才到王府洲旅游区。进区门票三十元,区内道路宽敞,酒店众多,是一个热闹的小镇。镇后面即是海滩,不太长,微弧形,两头有小山,因而风浪很小。沙滩干净,且十分平缓地延伸至海面下,一步步走进海里,游很远还能踩到底,岸边浸过水的沙滩象镜子一样明亮。晚上在海边椰树下吃饭,虾很大个,不过不怎么鲜甜,价钱倒不贵。只是不断有人来打扰,乞讨的、背着吉它卖唱的,还有妈咪来介绍小姐:“这个新来的小妹很靓的,看看吧。”饭后散步,沙滩边有很长的走廊,咖啡吧里台湾老兵在唱闽南语歌,天黑了就有人放烟花,“嘭”地一声照亮夜空。

Kathmandu

  不想再坐十个小时的“豪华大巴”,就飞回Kathmandu。Pokhara机场很小,飞机也小,只有三十座,易受天气影响,所以经常晚点。空中只花了二十多分钟,可能天气好,坐在窗边,全程都能看到地面,也没有颠簸。在加都机场盘旋两圈终于平安落了地。打的回Thamel区,路口的交警眼大鼻高,紧身制服突显身材。
  Thamel区路窄楼密,都是三四层的红砖房,底层是门面。下午去了Basantapur,很大的一座寺庙,木结构的,有不少猴子乱跑,旁边又有一座白色教堂,两者在一起的感觉很奇特。然后再一路走回来,沿途商贩也很多,闹嚷嚷的,问了几回路才到。
  从Thamel打的到机场需时约三十分钟,一百五十卢比,约合十八元人民币。现在看来还是在樟木兑换人民币最划算,1:8.7,在Pokhara和这里都只能换到1:8。的士横穿过整个Kathmandu,见不到一栋高楼,只有低矮的红砖房,道路狭窄还有破损。路面上难见一部靓车,的士是铃木奥拓车型,并未挂车标,只在后窗贴着大大的几个字母:“SUZIKI”。
  Kathmandu机场可谓戒备森严,的士进入机场区域要查验机票,只有乘客才能进离境大厅,而且一进门就是第一道安检,check in之前要交1695卢比的机场服务费。然后经过海关、第二道安检,才到达候机厅内。

Naya Bazar

  Lake side的物价都是以五卢比为单位,很少用到硬币,原来这里的是旅游价,自然贵些。在湖边花十一卢比,坐中巴,可以到Naya Bazar,这里应该算博卡拉的一个中心,商贩云集,热闹非常。看到当地妇女手上带一串玻璃手镯,有绿也有红的,于是挑了几个准备送人。
  回到湖边,今天阳光明媚,湖面波光滟潋,许多人在湖上划船,过渡到湖心小岛,岛上有一寺,也是小小的,很精致,门前香火还很旺。下午骑车去湖南面的Dam Side,湖面渐渐变细,最后引水到一渠道里去了。途中一小男孩来讨要五卢比,本来不想给的,正好手拿一瓶水,推车上坡很不方便,就把水给小孩拿着,他却主动地接过车来,直推到坡顶,得到五卢比时非常高兴。

Bami

  今天多云,北方的雪峰偶尔露出来。租一部自行车,沿湖向北而行。初是柏油路,不久成了沙石路,再后来一道几米宽的水流横过,路面不见了。这时到了一个小镇,口渴,在小卖铺要了一瓶可口可乐,喝起来有点农药味。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跑过来,用流利的英语说:“我可以骑你的自行车吗?”,问了几遍才听明白,同意了。只见他先斜跨在横梁上,然后右脚用力踩一脚踏板,左脚马上离地,车就前进了,一下一下,很快就不见踪影。可乐喝完了,还不见他回来,这时又来了一个小男孩,喊了一声,车回来了,他也要骑,让他也骑了一回,然后原路返回。和他们聊天时才知道这个小镇叫做bami。
  中午点一小壶柠檬茶,一份尼泊尔套餐,主菜是咖厘土豆和鸡,素菜和米饭可以添加,直到吃饱为止。一只黄牛站在马路中间,很喜欢吃人给的包菜叶,直到主人赶它回去。饭后去小超市买大支的水和果汁,有橙汁和菠萝汁,味道都很好。再在地摊上买些纪念品,挑了一个银色的戒指和小汤匙。

Pokhara

  在Kathmandu的酒店订好了去Pokhara的车票,早上七点就出发。同Kodari过来的路一样,走的是两车道的山路,路面时有破损,而这已经是被称为“hiway”了,真不知其他的路是怎样。还没出城就塞车,一停就是两个小时,沿路有多个检查站,站着军人,戒严一般,还好旅游车不用停下来检查。豪华旅游大巴没有空调,汗被风吹干。中途在hiway restaurant停两次,下午五点到达。酒店的车等候已久,拉了我一个客人直奔酒店入住。
  Pokhara号称“徒步者的天堂”,最难得的是能在平原看到雪山。游客多聚集于Lake side区,旁边就是Fewa湖,湖后面是山,山上有白塔,湖边是田,种着水稻,鹭鸶飞来,在田间轻巧地迈步。几个小孩在湖边垂钓,水下有一只沉没的小艇。
昨天住的酒店在路边,很吵,晚上停电,服务员拿蜡烛进来时故意问东问西地赖着不走,想要小费,之前已经给过他的——让人反感。于是在湖边另找了一间,窗外一片湖光山色,晚上则是蛙虫齐鸣。价钱反而便宜一半。

Kodari

  早晨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洒进房间,开窗看街道却是湿的,原来昨晚下了雨,樟木的天气总是变化无常。樟木镇其实就只一条街道,折成立体的“之”字形,房屋依山而建,最下一层对面就是尼泊尔的山头。街道尽头是海关,在这里盖上出境章,再换一些尼泊尔卢比,开始了跨国之旅。出关后到尼泊尔边境还有几公里的山路,要坐小面的,多是四川人在经营。面的送到山下的友谊桥,一步一步走过桥才真正出了国门。桥的另一端铁门封路,行人从侧门入,门口贴着“欢迎来到尼泊尔”几个汉字。进得门来,入境处就在旁边的小房子里。填好表格贴上照片连护照一起递上,官员一把将表格撕碎,照片返还,说:“Not need this”,看到旁边的人在护照里夹着一美元,才明白是公开索贿,只好给了两百卢比,很快就搞定,入境章上的口岸名叫“Kodari”。 Kodari只是一条五十米的街道,两边是简陋的木屋,到Kathmandu有班车,不过很糟糕,人货混装,车顶上都坐满了人。于是拼车,有小车也有皮卡,五百卢比每人,六个小时才到。

樟木

  今天注定是辛苦的一天,要坐一整天的车,还要翻过五千多米的山口。因为是十九座的中巴,幸好昨天买好车票,满座了还有人来问。九点出发,上午车速很快,路况也很好,不知不觉就翻过了山口,中午顺利到达定日路口休息吃饭。沿路大多是四川菜馆,米面都有,不过价格偏贵。继续上路,司乘人员说:“下樟木罗!下到樟木就舒服了。”可惜不多久柏油路变成了土路,天气也变坏起来,时而大雨,时而冰雹,还好司机早已见惯,依然开得飞快。下午五点过聂拉木,这时距樟木只有二三十公里了。一路向下,路边的景色也开始不同起来,蓝天雪峰不见了,代之以密林沟涧和一条条飞瀑,细雨滋润,氧气也十分充足,真是说不出的舒服。这一段正在修路,路面泥泞颠簸不堪,有时炸山封路,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,有时又车陷泥中,要下来推车。就这样晚上九点终于到达了樟木。谁知在镇上找了几间宾馆都无房了,一间有房又吊起来卖,要三百多,最后找到一间名叫夏尔巴酒店,老板可能是尼泊尔人,结果提前用了英语交流,六十元要了一间无洗手间的房,胡乱住一晚。

日喀则

  今天不知为何,到日喀则的人很多,十点到车站,十二点的车票都卖完,车都开走了,于是买的下午一点的车票,提前上了车。车是空调大巴,但比较旧,是发动机前置那种,旁边到山南地区的倒是很新的大巴。车上的人渐渐多起来,一个光头小男孩突然跪在身边不住磕头,手里攥着几张一元零钞,之前做过功课,这边布施都是以一角为单位,难道他以为外地人不知道,就要一元的?反正没有准备,干脆一分也不给。司机可能见多了,大声喝斥,旁边两位藏民赶紧各拿出一角给了他才罢。
  拉萨到日喀则是很好的柏油路,路边风景也很好。两边种了树,沿着河流,远点有民居和油菜花田,再远处可见雪山,色彩层次丰富。经过三个半小时到达了日喀则。日喀则号称西藏第二大城市,其实只相当于内地一个小县城而已。全市只有三条公交线,中巴车,没多远就驶出了城,郊外也种了油菜和青稞,农民的房子多是土砖的。不过日喀则也有一个很大的寺,叫扎什伦布,只稍逊于布达拉宫,新修的珠峰会展中心也很漂亮。

布达拉宫

  从鲁固路向北走,人越来越多,摊档越来越杂乱,最后到了一个烟雾缭绕、人声混杂的地方,就是大召寺了。一个女人被脚下的酥油滑倒在地,被人扶起,更多的人是手掌拖鞋,一下一下地匍匐在席,顶礼膜拜。绕寺一周的是八廓街,卖转经桶等各式玩意,游人看的多买的少,可能这里是专等水鱼之处吧。
  下午一进布达拉宫就后悔了,外面如此阳光,里面却阴森恐怖。从一个殿到另一个,介绍说这个佛像如何生动,那个又是用了多少黄金做成,昏暗的油灯下到处放着钱,从美元到泰铢都有,喇嘛们一个个养得肥头大耳,有了大额钞票就赶紧收起来,小额的整理好摆在显眼的位置。不小心进错了一个门,里面一个喇嘛和一个肥婆在聊天,看见人进来,一句解释没有,远远地向外挥起手,象赶狗一样赶人出去。半个小时后出来,去领回护照及签证,明天就要离开拉萨了。

达孜

  尼泊尔领事馆在罗布林卡北路,离宾馆很近,一路走过去,见到门口有十来人排队,向维持秩序的武警弟弟要一份表格,蹲在地上填好、贴上照片,连护照交上去,拿到回执,明天下午四点就可以取签证了。
  布达拉宫门票一百元,本来不想进去参观的,不过听同坐火车的人说明年要涨价到三百,现在参观象捡了便宜似的。于是中午去西门排了很长的队,领到凭证,预约明天下午三点参观。下午去了达孜县,距拉萨很近,过拉萨河大桥,在川藏公路边上,县里有个桑阿寺,可以随便参观。在藏民家里喝了甜茶,和奶茶的味道差不多,当地人倒喜欢喝王老吉、健力宝什么的。

拉萨

  列车昨晚十点才到拉萨站,不过这里有两个小时时差,九点才天黑。出站有公交车,等了很久也不开,而且人满为患,站前广场的的士要拼车,二十元每人,要等齐四人。于是走到马路边拦过路的士。拉萨的士都不打表,市内十元,火车站二十,机场一百多。到达市内在北京西路找到宾馆,看房时爬到三楼就气喘吁吁了,老板是个中年矮个男,开门时也喘个不住,然后很好心地问是不是第一次进藏,说先不要洗澡,不然会有高原反应等。
  今天是周日,尼泊尔领事馆没开门,就逛市区。拉萨也算是大城市了,一条北京路从西至东贯穿全城,东边有著名的八郎学旅馆,布达拉宫在北京中路,前是广场,后是公园,头顶蓝天白云,雄伟无比。拉萨有这样一座宫殿真是神奇。更为神奇的是中国特色,办证刻章的小广告到处可见,吃个西瓜是打了色素针的,第二天起来小便变红色,吓人一跳。

天路

  青藏铁路因为海拨最高被称为天路,其西宁至格尔木段早已修好,而格尔木至拉萨去年才通车。从广州上车经过两夜的煎熬才于今早到达格尔木,大家都下车活动活动手脚,换上长衣长裤,准备向高原进发了。进藏的列车也与别不同,外观象是普通的绿皮车,里面却豪华带着藏饰,床头和走廊都有出氧孔,三个一排,平时盖住,过了格尔木就可以打开,有氧气吹出来,这时就全车禁烟,连餐车也停止服务了,这时就只有三十元一盒的自热盒饭,不过太难吃,没有一点米味。厕所也号称是先进的真空抽吸式,可以节水,不过经常冲不干净,服务员又不常打扫,经过几个人的累积就蹲不下去了。
  列车驶出格尔木站,很快就进入无人区,山上地面一棵草也没有,远近一片灰色。铁路蜿蜒,有时要兜很大一个圈才爬到山腰,车速也很慢。几个小时后进入可可西里,窗外的绿色开始多起来,远可见雪山,跳跃的藏羚羊总能引起车上的一阵惊呼,牦牛则在悠闲地吃草。铁路沿线有守卫的武警和藏民,还有很多奇怪的设施,比如一根根斜插的铁棍,上面一串铁盘子,听了车上的介绍才知道叫散热棒,是用来给冻土层散热的。